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我國北方進入流感流行季節。10月中旬,北京市流感疫苗接種服務啟動,其中60歲以上戶籍老人和在校學生可享受免費接種服務。
疫苗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接種疫苗時會面臨怎樣的誤區?我們又需要什么樣的疫苗捍衛健康?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協第83期學術沙龍上,業界專家直陳觀點并答疑釋惑。
——— 免疫接種 ———
每年預防250萬兒童死亡
“除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沒有其他方式比疫苗在降低人類傳染病發病率、死亡率方面貢獻更大,包括抗生素。”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維中看來,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zui特異的有效手段,也能體現并促進社會公平性。
自1978年—2007年,我國納入免疫規劃的疫苗由5種增至14種。楊維中展示的一組圖表說明了疫苗接種在降低人類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成績斐然:與1978年相比,2012年白喉、百日咳、流腦和乙腦的發病率,分別下降了100%、99.9%、99.9%和99.7%。值得關注的是,全國的麻疹發病率降到歷史zui低水平,2012年較1959年的降幅達到99.9%。
“疫苗在每年預防至少250萬兒童的死亡。”楊維中說,免疫接種在減少兒童傳染病的發生、減少死亡、增加人均壽命等方面貢獻。從1992年—2006年的14年間,我國兒童感染乙肝人數減少近8000萬,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了1900萬人。
不僅如此,預防接種還對大災之后無大疫起到重要作用。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災后開展大規模乙腦、甲肝疫苗接種,去年來自四川省衛生廳的報告顯示,四川省災區傳染病防控實現大災之后無大疫,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數連續三年低于震前發病水平。
——— 利大于弊 ———
讓疫苗有效安全zui關鍵
我國在消除麻疹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衛組織的認可,但近期麻疹卻有所反彈。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官員蘭斯E.羅德沃爾德稱,中國目前針對麻疹的免疫規劃很正確,所采用的麻疹疫苗也是非常安全和有效的。但蘭斯E.羅德沃爾德在考察中發現,中國有不少孩子到了該接種麻疹疫苗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繼續接種,造成了接種的延遲,正好在沒接種的期間就被感染了,這也是中國應對麻疹的一個挑戰。
我國每年出生新生兒約1650萬人,15歲以下的兒童約3.4億人。很多家長都知道,小孩在兩歲前幾乎每個月都有疫苗可接種,其中很多疫苗都是必須要打的,所以這個期間接種的次數會比較多。“接種的次數多,當然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楊維中坦言,目前我國疫苗接種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疫苗品種單一,聯合疫苗少,接種次數多,發生疫苗副反應的風險大。
對此,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愛強深有感觸地說,目前公眾在接種疫苗的問題上還存在認識誤區,甚至有一些擔憂和焦慮的情緒,這也是疫苗預防傳染病方面存在的大問題。
“我們有很多的產品公眾還不認識,他們總考慮是否會有不良反應,而且一些負面宣傳的影響大于正面宣傳。消滅一種疾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這種重要性與不良反應相比當然是利大于弊,但是公眾的認識不夠,就不能變為自覺接種的行動。”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接過話茬說,北京目前正在打流感疫苗,這項工作從2007年開始,曾經進行得較為困難,但一路堅持下來,目前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接種人群,并逐漸轉化為自覺行動,公眾也確實從中嘗到了甜頭。
不容回避的是,我國疫苗接種異常反應補償機制尚不健全,其監測、處置已成為影響接種工作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更多新的、聯合的疫苗,能夠更有效、更安全地防控傳染病。”楊維中說。
——疾病防治——
不能僅靠疫苗來完成
免疫規劃實施30年來,計劃免疫6種傳染病共減少發病3億人次,減少死亡400萬人,減少住院費用400多億元。楊維中列舉的一系列數據引發專家熱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育培訓處處長羅會明告訴記者,目前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總目標是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消除麻疹,控制乙肝,進一步降低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zui有效的措施,但是不能把任何傳染病的防控都寄托于這個上面,現在很大的問題是一出現新發的傳染病,上至領導下到老百姓都將希望寄托于疫苗。”徐愛強說,且不說疫苗什么時候能出來,僅從疾病角度來說,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疫苗來進行預防,這個觀念也要通過科學普及傳達給公眾,使公眾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陸家海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疫苗對傳染病的防治作用至關重要,但可能還有與疫苗同等重要的問題值得關注,比如說相關疾病防治常識、疫苗規劃和疫苗接種知識的普及和推廣。”陸家海說,到現在為止,艾滋病并沒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但是發病率和病死率卻在逐年減少,這與我們利用現有的技術大量推廣疾病防治相關知識緊密相關。
由此,陸家海建議,是否可以借助不同的媒體平臺,哪怕只是花費很少的時間,甚至每次5—10秒鐘,來普及應對不同疾病的防治方法,讓公眾知曉基本的預防方法和健康的生活理念。
——免疫規劃——
不應遺忘大齡人群
1974年,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正式提出擴大免疫規劃,當時的主要人群為兒童。2009年,世衛組織在《疫苗和免疫現狀》中提到“免疫接種的效益也日益擴展至青少年和成人”。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免疫咨詢委員會發布成人免疫接種指南,除兒童外,涉及到成人的疫苗有10種,什么人打什么疫苗都有常規的程序。
“7歲以上的人群并沒有納入免疫規劃中,這就使得大年齡人群成為免疫空白區。大年齡人群有些是沒打過疫苗的,這部分人群怎么辦?此外,兒童階段打過疫苗的人群,隨著時間的推移,疫苗所產生的的抗病力比較低了,這些人群是否也該納入其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主任王華慶研究員的連續發問,讓人沉思。
王華慶出具的數據顯示,就乙肝而言,我國40%以上的人群還是易感者。“白喉本身特性是滅活疫苗,需要10年加強一次,否則就沒有抗體。”王華慶說,在美國,白喉疫苗現在是10年打一次。我國2006年的白喉抗體監測表明,易感人群數非常大。就在2012年,東南亞和印度出現白喉大暴發,所幸我國尚未出現傳染源,否則面對基數如此大的免疫空白人群,情況不容樂觀。
“兒童時期采取了免疫策略,隨著年齡的增長采取何種策略也要長遠規劃。”王華慶呼吁,不管從減輕疾病負擔考慮也好,還是從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考慮也好,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擴大免疫規劃的策略、人群已迫在眉睫。“這個免疫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應該尊重科學,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規劃。”